石家庄旧称石门市,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市区白佛口文化遗址是目前全市境内发现的较早的平原地区人类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新乐古代遗址“伏羲台”证明了6,000多年前*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动于此地;战国中山国文化,是石家庄历史文化脉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继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后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文化。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令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人赵佗征岭南,行南海尉事。赵佗实行“和揖百越”的民族平等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当地经济文化。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诏赞誉赵佗的政绩,封其为南越王。赵佗治越近80年,为开发岭南、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两汉时期,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区一直是制造兵器、铠甲和生产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 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十月,为祀山颂神,于河北元氏县西北**村山下立《封龙山颂》。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道教复兴并走向鼎盛的时期,恒、赵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绚丽篇章。北宋时期,富弼、韩琦、欧阳修、沈括、苏轼等名宦贤宦先后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迹,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金元时期的自然科学成果非常丰硕。着名数学家、学者李冶在数学天元学术方面的研究,对中国的初等代数起到了奠基作用,标志着13世纪世界数学的较高成就。 据有关史料分析,石家庄村创于明朝初年,原为正定卫的军屯和官庄。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成为隶属正定府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庄,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据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